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材料(返乡农民工创业经历简介)
2024-09-20 17:35:47未知 作者:m88范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他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家底薄弱、无任何固定收入,为了创业,背上一身债务;为了创业,他使出浑身解数……到深圳做客运,到山东烟台经商,在家乡做装潢……经过数十年的奋斗、拼搏,他被锻炼成了一个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新农民。再次回到家乡,他决心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以新时代新农民的新气魄来创办一番新事业,以引导父老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他就是XX县XX乡XX村的XXX,集“XX省科技示范户”、“XX市科枝示范户”、“XX市科普带头人”、“XX县新农村建设带头人”、“XX县科普惠农先进个人”和“XX乡优秀共产党员”、“产业发展标兵”等多种荣誉于一身的新农民。
一、紧抓机遇大造林
常言道: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2002年冬,刘子健通过看报、看电视,知晓了国家退耕还林的惠民政策,立即紧抓这一机遇,联合其在皇图岭笔田村的姐夫XXX,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跨乡租得一块为期30年、面积达450亩、名叫胡冲茶场的大荒山作为创业基地。紧接着,他又在本村的长湖岭上向村租赁30年、面积50亩的荒芜茶场作补充,实施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项目。为此,他竭尽了家中多年的积累,并采取从信用社贷款及合股筹资办法,当年筹集资金30多万元,雇用2台推土机整地一个多月,后又雇用民工达1200多个工日,全部栽种了良种油茶,成为当时全乡最大的造林户。尔后,刘子健年年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每年精心对油茶林进行2次抚育,使林木长得绿绿葱葱,充满生机。
二、立体开发重生态
林场不仅旨在经济效益,而重要的还在于其生态效益。刘子健在不遗余力地实施庞大的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后,看到长湖岭山上仍有不少荒山秃岭未绿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于2005年春又千方百计地筹资20万元,将组里的近百亩荒山租赁30年,并积极利用县里的“水保”项目发展“新世纪梨”60亩、砂糖柑40亩。2008年春,刘子健又将本村其他8个村民小组的500亩荒山全部租赁过来,营造以油茶为主的水土保持林,让这些昔日饱经雨水冲刷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为了将林场当花园来建设,2007年,刘子健在山上建起了一栋红砖住房和猪场,兴修了一条1公里长的林中机耕路,在山上打了一口大水井,建筑了20口水池,房屋周围和道路旁栽上了绿化树木,并通过兴办综合养殖场,利用猪粪办沼气,利用沼渣作肥培林子,利用沼气烧茶煮饭又点灯,走综合发展利用的生态立场之路。
三、“以短养长”闯新路
林业生产是项生长周期长、利益见效慢的行业。不少造林大户常因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枯竭,陷入难以为继困境。有的人只好中途亏本向外拍卖;又有的人只好无可奈何地中途废弃。为了做出一番成绩,刘子健顶着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开始,全家移居长湖岭山头,一年四季吃住在山上,坚持以场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农场建设中。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探索出一条以综合养殖辟收、速生水果催收、油茶穗条增收和油茶生产助收的现代生态农庄。
去年自繁公猪1头,母猪30头,产仔猪600头,年出栏牲猪800头,牲猪销售总收入达到228万元,除去饲料等成本,形成利润46万元;出售鸡2万羽,出售鸭1.2万羽,总收入82万元,创利润20万元,综合养殖场总利润达到66万元。
50亩速生水果林“新世纪梨”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实现了两年挂果,去年进入盛产期,并以每公斤5元的高价出售鲜梨37000多公斤,销售总收入达到18.6万元,纯利润达到12万元。 千亩油茶林,全部是由良种嫁接苗移栽,成为全县各大苗圃采穗的大基地。去年,刘子健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出售穗条1.5万公斤,获销售总收入18元,纯利润15万元。同时,油茶总收入达到8万元,纯收入5万元。
2
郁郁葱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肆意流泄。在百丈乡大满村沿线公路旁的一大片马蹄田边,我们见到了百丈乡鼎鼎有名的“种植能人”——韦启恒。
27岁的韦xx毕业于广西农校,因为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08年夏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厂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乡大满屯鸾村。“打工虽然也有一些积蓄,但坐吃山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天天闲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韦启恒说。于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点事做,心想不能让自己这几年农校白念了,他决定学以致用,开始寻求从种植这一方面寻求突破,百丈乡尽管地处偏远,但是却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后,他决定联合周边群众一起种植甜玉米。由于毕业于农校,掌握着一定的农作物种值的知识;而且韦启恒本人谦虚好学,他不厌其烦地向农校的种养专家请教,并向邻县的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和经验,多次邀请读农校时的老师和专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导。通过多方学习和自己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韦启恒很快学到了一整套适合种植甜玉米的本领。韦启恒种植的甜玉米由于个大粒饱满,营养丰富,口感好,颇受市场青睐,一收获便引来老板大批量收购,1.4元/公斤,很快便销售一空,没有了销路的后顾之忧,韦启恒第一次创业就赚了一个“满堂红”。
“与打工比起来,自己创业比较辛苦,而且也有风险,但是现在政策那么好,政府帮我办理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创业有补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最终会获得成功。”韦启恒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现在,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贷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种植的120亩芋头前不久又获得了丰收,韦启恒主动走出去,联系外地老板到百丈收购,2.4元/公斤,纯收入达十多万元。
往日打工仔变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韦启恒通过种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到种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韦启恒决定租下大满小学旁的一片农田种植马蹄,由于看到他通过种植富裕起来了,周边的群众也被带动起来了,群众也自发种了三十多亩,对于乡亲们的求教,韦启恒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进行技术指导。眼下,是马蹄进入分蘖生长的重要时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他在田间指导群众。预计今年所种的马蹄将达到6000斤/亩,产值将达到5000元/亩。
3
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龙xx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龙xx,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龙xx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14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龙xx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龙xx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龙xx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龙xx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龙xx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4
在紫阳县高桥镇,李xx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李xx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xx年,李xx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李xx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简短转正本人述职报告怎么写
这两年,李xx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李xx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李xx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材料5
全球金融危机使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遭受重创,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其实,农民工失业返乡,也蕴含着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农民工在大城市接触新思维和新技术之后回到家乡,势必带来一场“创业潮”,将引发农村经济的大变革,从而带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所以,外出打工只可带动一家致富,返乡创业却能带动全村富裕。据测算,农民工回乡创业每兴办一个实体平均可带动15人就业,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收入。
然而,在众多返乡人员当中,纯打工的农民工显然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创业资金,没有创业技能,仅靠有限的进城务工收入积累,是根本无法实现返乡创业的。而对于分布全国城乡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这正是他门的“用武之地”。
一、对返乡民工进行自主创业的心理疏导
笔者曾对返乡农民工做过一些走访,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本来以为民工们在大城市生活了好多年,见多识广,一定会利用打工的收入积蓄,开创自己的事业,那怕做个农村流通户也好。结果大多数人的眼睛还是盯在相对沿海来说稳定一些的内地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他们的想法:打工固然不自由,却少了许多奔波的艰辛和必须承担的风险,所以,还是等机会二次进城务工吧!这部分人员对就业持消极的等待和观望态度,他们农业技能荒废,不想重拾农活,也不想吃苦。
作为大学生村官,应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创业难难一时,不创业难一世!打工的出路在哪里?老板只能给你一个位置,而不能给你未来。靠打工买房子、车子的可能性有多大?穷人缺什么:表面缺钱,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命运缺选择,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人家敢梦敢想,你不敢,你就已经输在起跑点了;人家已尝试了解,你还在犹豫不决,你已经输了一大截;人家已全力冲刺,你还在评估得失,你只有望尘兴叹了。两者之间唯一的差异,就是想法的不同,输赢立判。创业固然艰辛,不是一帆风顺的,用积极的心态和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下去,相信一定会成功的!光明离你其实很近!此时,却多了许多自我创造的快乐和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对返乡民工进行创业融资的观念更新
许多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总是会时不时地发出报怨:我在外面打工这么多年,经常遇到工头拖欠工资的遭遇,我吃饭马马乎乎还可以,要创业或者自己做生意,积蓄的一点“血汗钱”哪能拿来投资创业? 也有部分人员想自主创业,一提起创业贷款,总是想到银行和信用社的商业贷款,想到抵押贷款,想到传统的私人借贷方式。
董事长年会发言稿视频
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早于他们了解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扶持政策。我们有义务让这部分返乡人员对创业贷款途径有新的了解。没有创业资金怎么办?我们可以告诉返乡农民工,首先拿上工商、税务、公安部门核发的工商登记证、税务登记证和居住证到居住证所属的居(村)委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其中返乡创业人员需提供户口所在地居(村)委会出具的外出务工证明,劳务经纪人需提供经纪人协会颁发的有效证书,合伙经营实体或小企业可由法定代表人在其户口所在地或企业经营所在地居(村)委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然后再逐级到创业地所属的就业局递交贷款申请。
返乡农民工可以申请到小额创业贷款。对返乡农民工和其他初始创业者,在自主创业期间可提供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组织起来创业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可增加到20万元;对已经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实现成功创业,且按时归还小额担保贷款的,可视其经营扩大和带动就业人数(5人以上)增加的情况,提供二次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最高限额不超过30万元。上述扶持个人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属于微利项目的实行全额贴息;到期确需延长的,经批准可展期一年,展期不贴息。
三、对返乡民工进行创业技能示范性援助
没有创业技能怎么办?现在有一些农民工处境尴尬,有的是无地可种,有的`是有地不会种,很多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已不太适应农村生活了。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应当让返乡民工对政府创业技能培训有个了解。告诉大家,一些地方政府把无工可做的返乡农民工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工全部纳入政府公共培训范围,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所需资金,由省、市、县(区)三级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资金来源主要从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提取。
其实,农民并不是不想富,而是怕技术跟不上、怕找不到销路、怕遇到风险。做为大学生村官,应启发返乡民工:创业资金落实后,下一步就要考虑找一个好的项目。找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养殖技术,实现创业梦想。比自己摸索来得快,也更好更有把握。自己花精力去专研,可能得不偿失,摸索造成的浪费、损失和走弯路,会比学费更多,还有就是浪费精力和对信心的打击。
周文宗博士是我国生态养殖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专家,具有副研究员职称的青年科学家。他发明的黄鳝、泥鳅生态养殖循环经济项目,适合农民工、大学生和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以及专业户多种经营。周先生1990年7月从湖北农学院毕业后返乡进行黄鳝人工养殖试验。1993年他考上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生态工程技术运用于黄鳝养殖中,同时在辽宁盘锦和家乡进行无土养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1996年7月他毕业分配到河南省科学院工作,相继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鳝鱼生态工程开发应用研究”、“鳝鱼规模繁殖技术综合研究”和“鳝鱼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以及主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863”项目多项。2000年发表论文提出“黄鳝静水无土生态养殖”新模式,成功在室内实现黄鳝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技术。2001年,周文宗同时攻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工程专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专业博士学位。同年他实现了工厂化浅水无土养殖黄鳝,发明了“多益善”系列特效药物和黄鳝泥鳅专用全价配合饲料,同年在南京建立生态养殖示范基地;2004年周文宗受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委托,赴港指导香港有机农庄黄鳝有机养殖项目;2006年他在故乡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率先推广,第二年全市黄鳝养殖面积达8万平方米,年产量达500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形成支柱产业。周文宗被故乡授予“阳新之子”荣誉称号。周文宗也被媒体誉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先行者”。类似的实用性农村创业项目还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应代表村委会及返乡民工,对返乡创业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可行性论证。
四、“大学生村官体验创业先行者”孟现稳
孟现稳今年28岁,山东省东平县商老庄乡新光村人,毕业于烟台大学。2008年12月考取东平县大学生村官后,任旧县乡王古店三村村主任助理。旧县乡地处泰安、济南、聊城三市交汇处,东平县的西北隅,东平湖边。总面积73平方公里,2.3万亩土地,30个行政村。交通、通讯设施先进,220国道从境内穿过,程控电话遍及全乡,村村通柏油路和有线电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里乡的主导产业是地瓜淀粉加工,1995年被联合国薯类研究会誉为“中国粉条第一乡”。旧县乡的食用菌养殖则是旧县乡的另一个特色富民产业。然而,旧县乡确是2008年划定的第三期省级重点扶贫乡镇。孟现稳任职村官后,暗自下决心,要发挥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致富带富作用,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今年4月,县委大力实施“村官创业行动”,接受创业培训后,更加坚定了他带头创业的决心。经过认真考察分析,王古店三村临近素有“小洞庭”之称的东平湖,非常适宜水产养殖,但当地群众多以养殖鲤鱼、青鱼、鲢鱼为主的低效渔业养殖。小孟想,如果发展高附加值的特种水产养殖,就能为村民致富趟出一条收益更高的新路子。于是,他广泛收集资料,并向有关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制定可行性计划,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迈开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尤其对于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不容易。创业之初,孟现稳遇到了资金不足、技术匮乏等一系列的难题。“有困难,不能退缩,必须勇往直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黄鳝养殖基地建立起来。
孟现稳从互联网上看到“大学生返乡创业先行者”周文宗博士以自己发明的“黄鳝生态养殖循环经济项目”“反哺”家乡农业的事迹报道后,脑际闪现出一个想法:这个创业项目结合我们乡的资源的话,不是可以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安置返乡民工、扶助村民脱贫致富,指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吗?再者,东平县梯门、戴庙、新糊、商老庄、大羊、接山等山区和东平湖区乡镇饲草资源丰富,是鲁西黄牛的集中产区,年饲养量10万余头。引进这个项目还可以帮助东平县——鲁西黄牛“保种基地县”,实现牛粪的资源化无害治理。利用牛粪养殖蚯蚓,用蚯蚓养黄鳝和泥鳅;再用蚓粪这一高效有机肥种植韭菜和黄瓜,造就大面积的生态良田。不过,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致富信息鱼龙混杂,这条信息到底是真是假呢?
小孟虽然也看过媒体报道,知道河南省农业厅水产局局长姬广闻2007年1月率省辖市和渔业重点县水产负责人、渔业总工程师专程到周文宗示范基地考察、座谈、论证了20多天,特邀周博士在河南全省渔业重点县巡回推广。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要到实地去考察和求证。
第一步,他来到周文宗博士的工作单位河南省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向周文宗博士详细咨询、求证;第二步,他亲临南京市六合区竹镇示范培训基地考察。他认为:自己多用点心,多留个神,多吃点苦,乡亲们就可以减少不少创业风险风险。第三步,他率先垂范,决定自己先养起来,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马成功再推广,不让乡亲们担半点风险。今年8月份,他顶着酷暑的高温,自己掏钱在周文宗生态养殖南京示范培训基地参加了技术培训,并投入创业筹建工作。
接着,他又与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联系,取得技术支持。在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后,9月初,黄鳝生态养殖基地开始建设。养殖基地预计总投资5万元,一期工程投资1.5万元,建设5个黄鳝养殖池,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配套设施有育蛆房等。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放2000条鳝苗。天气转冷后,孟现稳又遇到了如何给鳝苗保暖、确保鳝苗安全越冬的难题。他先是购置了电加温器,但是加温效果不是很好。于是他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征求专家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建设塑料大棚的方式进行温室养殖。10月底,投资3000元建设钢架结构大棚1个,取得了很好的保温效果。明年,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他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发展黄鳝养殖2000平方米,预期年产黄鳝10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纯收入10—20万元。黄鳝规模养殖成功后,将对周边群众的水产养殖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与其他创业者一样,大学生村官孟现稳同样面临着缺资金的难题。据山东省东平县委组织部报道,在黄鳝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为解决黄鳝养殖项目资金少、缺厂房、用地难等实际困难,乡党委书记亲自出面向乡农村合作银行推介黄鳝生态养殖项目,积极为孟现稳协调了5万元资金。针对建场用地的难题,王古店三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进行研究讨论,最终村里拿出2亩土地作为养殖基地试验地,免费提供基地用房,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村官”创业,要始终坚持“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要让村民赚”相结合,在个人成功创业、带头致富的基础上,把成功的致富路子介绍给村民,把自己的知识、技术传授给村民,热心为村民创业牵线搭桥,引导和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因此,大学生“村官”既要带头创业致富,在群众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又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发挥好引导群众创业的效能,通过带头富、带领富,增进大学生“村官”与群众的感情,提高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威信,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返乡创业农民工优秀事迹材料6
农村防疫宣传信息稿
42岁的冯xx是xx村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却能吃苦、脑子活,外出打工10余年,凭着一股爱钻研的劲头,硬是从小工干到了电子产品企业的工程师,拿着每月1万多元的工资,他成为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羡慕的对象。
但是爱折腾的冯xx心里总是“不得劲儿”。“我再打工又能怎样?”便外出闯荡的冯xx经历过“进厂难”,也遇到过“用工荒”,就连自己长期工作的企业也由100余人扩大到3000余人,他说:“出去打工这些年,最大的好处就是开阔了眼界,所以总谋划着自己能不能干出一番事业。”
眼瞅着身边不少同事纷纷自立门户,底子薄的冯xx既羡慕又无奈。“不能创大业,那就创小业。”冯xx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刚回乡找机会,也有碰壁的时候,开过电脑店,做过物流,搞过养殖,效益都不好。”
,宜阳县鼓励当地农民发展艾草产业,头脑灵活的冯xx从中嗅到了创业的契机。“从小就在山坡上割艾草、卖艾草,却不知道艾草加工是个大产业,尤其现在讲究养生,艾草产品销路很好。”找准创业方向的冯xx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资金,宜阳县人社局帮他累计协调贷款100多万元,冯xx的艾草事业由此起步。
经过两年发展,冯xx的艾草加工厂销售额已达110余万元,带动约1500户农户种植艾草增收。今年年初,原在外干建筑工的冯罗红和妻子都到艾草加工厂上班,夫妻两人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冯罗红说:“我年纪大了,建筑工快干不动了,人家在村里创了业,我们就近务工,还能照顾家里,生活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如今,冯xx生产的艾枕、足浴包、艾条等产品已远销广东、重庆等地。“现在我们已经和省内外30余家店铺合作,进行艾灸培训,提供技术和产品,希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冯xx对未来的发展已有明晰的规划。
实际上,在传统劳务输出大县宜阳,像冯xx这样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近年来越来越多。宜阳县人社局局长陈世俊说,外出务工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学会了技能,攒下了资金,如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更好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碰到合适的机会,外出务工人员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回乡创业。
通过提供创业引导服务,并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提供支持,仅今年前9个月,宜阳县就有2800余人返乡创业。至今,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宜阳县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000余家,带动约两万人就业。陈世俊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自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